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你的大學學歷與22k的起薪



     在過去幾年裡,每次回台灣的時候,我常常和親友們聊到最近經濟的不景氣與大學畢業生的低薪。然後話題總是會轉到我的網站經營。很多人想要知道如何在網上創業,如何迅速地賺錢。我自己走過困惑崎嶇的青少年時期,因此現在看到台灣年輕人對未來絕望,非常不捨。關於「怎麼賺錢」這個問題,我非常願意與大家分享我的經驗與想法,但是,我想說的,與你想聽的,可能有不少的落差。    
        
金錢的代價
        我的專長是網站經營,所以經常有人會詢問我怎麼在Ebay或是其他的網購平台經營網路商店。通常我會反問他們:「你願意投入多少的金錢、時間與心力?你願意為此冒多少風險?」很多賺錢的管道,在外人眼裡看似容易,但是一旦你真正開始親身實作,就會發現這些事雖然不困難,但是需要耗費許多時間,而且付出越多,收獲越多。在過去幾年裡,有不少人找我諮商,結果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想賺錢,但是真正願意為賺錢付出相等時間與心力的人卻是少之又少。通常在我把網路行銷所需耗費的時間資本一條條解釋清楚後,大部份的人便立刻打消了走這條路的念頭,可見一般人對賺錢這件事有個錯誤的認知,覺得只要付出些微的努力,就可能得到大筆的意外之財。也有不少人以為自己付出的已經足夠,卻沒有意識到真正成功的人所付出的是他們的許多倍。
        十多年前暢銷全球的 「窮爸爸,富爸爸」作者在書裡提到,想要做大生意賺大錢,要先破產三次。這本書之所以暢銷,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想賺大錢,但是有多少人因為讀了這本書而成為商場大亨?恐怕是少之又少,因為多數人不願意為賺大錢冒破產的險。知道如何致富很容易,但是要真正去實踐並不容易。
        每一個人都愛錢,但是你對於賺錢的渴望是否強烈到讓你為之付出努力、犧牲生活上的其他歡樂?當你誠實地問自己這個問題,你很可能發現,你並沒有自己所以為的那麼愛錢。如果你寧可花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或是從事其他的嗜好,而不願意將心思和時間耗費在賺錢一事上,那麼省吃儉用對你而言大概比開發新財源來得容易許多。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許多台灣年輕人之所以念大學,是因為父母親的期待,而父母親之所以期待子女念大學,除了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以外,也跟相信薪資上的保障有很大的關係。但是,作為新一代的學子,你必須要意識到,你所經營的是自己的人生,而非你父母的。社會一直在變,幾十年前,台灣經濟還在起飛的階段,大學學歷難求,因此在求職與薪資上較有保障,但是今日大學畢業生在職場上供過於求,因此起薪低是理所當然的。當你在準備考大學的時候,你必須要勇敢誠實地問自己:這究竟是你自己想走的路,還是你父母親想要你走的路?
        如果你熱愛知識,打定了主意就是要念大學,那你一定要意識到,在當今這個年代,大學學歷已經不再表示對薪資的保障。當你終於從大學畢業,取得了自己想要的學問,便應該要因此感到知足和榮耀,因為念大學的目的是在求取學問,而非賺取金錢。
        如果你雖然知道自己對念大學沒興趣,卻因為社會和家庭的壓力而軟弱地選擇了這條路,請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承擔可能的低薪的結果,而不要責怪父母親毀了你的未來。父母親為子女提供求學或就業上的意見,是出於愛的考量。雖然這並不代表他們的考量一定正確,但是,一旦你接受,並且選擇他們所提供的建議,便不應責怪父母。    
      
不要為你的低薪找藉口
        大家都知道經濟不景氣,大家都想責怪政府。我在此絕非否認政府的政策失敗,也不是說22k的起薪夠用,我只是想強調,你可以把問題推到政府和蕭條的經濟上,但是你絕對不會因為積極地抱怨而賺更多的錢。當你把所有的心力和時間都用來抱怨政府,便沒有多餘的心力來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在職場的競爭力。你當然可以說:「現在經濟不景氣,到處都沒有就業的機會。」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每年回台灣,都可以看到不少新的成功的中小企業。路邊賣涼水的越賣越貴,結果排隊等著買的人竟然還越排越長,也就是說,在這樣的環境下並不是不可能成功,而只是比較困難,競爭力比較強。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許多有創意的成功新產業也是因為受到這樣的艱困環境所刺激而產生的。
   
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如果你覺得自己目前的競爭力不夠強,不要絕望。只要你加倍努力,這些都是可以改變的事實。你的第一個學位不一定要是你最後一個學位,你今天或許缺乏某一方面的知識,也並不一定表示未來的你不可會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到了中年再轉行雖然不容易,卻也並非不可能。
        所有你不會的技能都可以透過學習取得。如果你因為缺乏某種技能而在職場上缺乏競爭力,那麼就開始學習吧!學一個新的語言,新的電腦軟體,新的技術。所有你所學得的新的技能,都是一種為明天的自己的投資。
        這個年代雖然有很多困境,但是在網路上有無窮盡的知識可供你學習,而且許多都是免費的。遠距教學課程GoogleYoutube 便是幾個很好的初學管道。如果你因為英文能力不足而無法使用、閱讀英文的網站,請從今天開始,在英文上下功夫。我這麼說並不是因為崇洋媚外,而是完全從一個客觀的資訊角度來看。今日台灣的許多新資訊以及新概念都來自國外,尤其是英文媒體。如果你的英文能力夠強,你可以選擇接收大量的一手資訊,而非經過他人刪選的、數量有限的二手資訊。

成功的先決條件是熱情
        要增進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有許多方法,但是我一般的建議是順隨著自己的熱情走。所謂的「熱情」,指的是你朝思暮想、無法放棄的那個意念。它也許是一個模糊的創業的想法,也許是對你對子女的愛,也許是你想要持續藝術創作的渴望。唯有當你對一件事充滿熱情的時候,你才會不可自控地、廢寢忘食地努力,你才會試著排除萬難,而且不為自己找藉口地努力。你越加努力,你的能力就會越強,你也就越可能在職場上出頭。當你充滿熱情,你身邊的人,甚至你的老闆,都會感受到,並且因為如此自發地提供機會給你。同樣的一件事,當你懷抱著熱情去努力,便不覺得辛苦。反之,若是你缺乏熱情,而覺得自己是「不得不」這麼努力,你很可能會因為心力交瘁而無法持久。
        我不明白為什麼台灣的文化與教育無所不用其極地打壓熱情與夢想,同時卻又崇尚成就。我只知道,我人生每一點一滴的成就都是熱情的果實。如果不是因為我對音樂的熱情,我不可能在二十幾歲時發了狂地練琴,最後得以在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背景之下考進音樂系。我取得音樂系的碩士學位後,又因為愛上設計、製作銀飾而千方百計地在網上搜尋資料,最後終於在網路上成功創業。為了增加在網路上的競爭力,我自學攝影、蓋網站、行銷⋯⋯每一步都是自己來,每一個技能都是從零開始。如果沒有熱情,我知道自己走不了這麼遠。
        雖然熱情不能保證成功,但是要成功絕不能缺乏熱情。如果你順著自己的熱情與夢想長期努力,最後卻沒有得到預期的成就,那又何妨呢?至少你在過程中得到了美好的經驗與回憶,而毋需懊悔。沒有錢的人生或許不暢快,然而沒有錢又沒有熱情的人生豈不是更加悲哀?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像意大利麵條一樣的手指__想像力之必要

                                     
       為了追求完美的演奏,音樂系的老師和學生們在音樂學習上無所不用其極。我的鋼琴老師約翰有句「名言」:「關於彈錯音這件事,唯一的修正方法就是不要彈錯音。」這句話聽似荒謬,但是只要仔細想想便能瞭解,很多時候演奏家在彈錯音這件事上其實並非練習不足,而是受到心理障礙的影響,在尚未彈到樂曲比較困難的段落時,便已先在心裡預期到彈錯音的可能性,因而最終無法避免彈錯音的結局。

       我記得有一次,好友小彩跟鋼琴老師賽門上完課後,興奮地跟我說:「剛剛我有一段彈得很爛,因為我的手太小,沒辦法控制一整段的八度音,結果賽門教了我一個絕招。」
       「什麼絕招?」聽到有練琴的絕招,我的耳朵馬上豎起來。
       「他說:『妳就想像妳的手指跟意大利麵條一樣,又長又柔軟,這些八度音對妳而言一點都不算什麼。』我照著他所說的去想像,然後再彈一遍,結果這次竟然順順地就彈過去了!」

        其實,不只是小彩,我自己也有過不少類似的經驗。有一次在練一支練習曲的時候,無論我練了多久,總是無法把整支曲子從頭到尾完美地彈完,於是我非常苦惱地向炫技鋼琴家好友珠珠取經:「我不管怎麼練,總是一直覺得手滑,一直彈錯音,怎麼辦?」
        珠珠聽我這麼問,臉上竟然出現了一抹詭異的微笑:「覺得手滑的話,想像手很黏,就不會滑鍵了。」

        真的有這麼容易的事嗎?只要透過想像,就能瞬間提升演奏能力?如果你不相信,讓我再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一次,約翰幫一個男低音聲樂家伴奏。唱到一半,聲樂家突然停下來,很不好意思地對約翰說:「這個調子太高了,我唱不上去。你能夠幫我把整支曲子降一度音嗎?」約翰不知道怎麼即時轉調,但是非常擅長打呼攏。他聲色不改地答應道:「降一度音是吧?沒問題。」然後一個音也沒降地把樂曲從頭到尾再彈了一次。
        沒想到,這一回聲樂家竟然順順利利地把整隻曲子唱完了,並且高興地對約翰說:「你真是個傑出的鋼琴家!降一度音果然好唱多了!」
     
        我記得,當時約翰講完,還非常得意地呵呵大笑兩聲:「他還以為我真的轉調了咧!」但是我聽到這裡,可真是為他感到害臊啊!如果彈不出來的話,就該好好練習,不是嗎?
        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我在音樂院的那幾年,不是因為約翰三不五時對我演奏能力的讚不絕口,我也不可能彈奏出當時明顯超出我技巧侷限的那幾支炫技曲。那位聲樂家被約翰唬了一回也就算了,我可是紮紮實實被他唬了三年!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重返巴特迷爾



        在巴特迷爾青年旅館(YHA Buttermere )完成入房手續後已經是晚餐時間,我走進狹小的共用廚房,卸下行囊,準備把之前在麵包店買的酥皮肉餡麵包熱來吃。廚房裡已經有幾位背包客,一對年輕情侶背對著我,忙碌地在爐灶上翻炒著什麼,還有一個印度女人安靜地坐在餐桌前吃著咖喱。我拉開她右前方的椅子,也在桌前坐下。
        「咖喱?妳該不會這麼費工地到青年旅館作咖喱吧?」驚訝之餘,我忍不住詢問。
        「其實是半成品,我從家裡帶來的。」印度女人回答。「妳今天照了很多照片嗎?」她看見我放在桌上的單眼相機,問道。
        「很多啊!不過,雖然這台相機看起來還算專業,我卻只會隨性亂照而已。」我說:「妳什麼時候來湖區(The Lake District)的?」
        「我剛剛才到的,從伯明罕附近(Birmingham)開車過來。」
        「伯明罕?我以前正好在那裡念大學呢!離這裡不遠嘛。」
        「是啊,我常常一時興起就開車過來渡週末。這裡我至少也來過幾十次了。」
        「真好!湖區是我最愛的地方。我也希望能常來。」
        我們就這樣閒聊了起來。
        她的體型矮小且略為墩胖,但似乎頗結實。一頭中性的短髮,脂粉不施,典型的印度人深邃大眼,眼皮上圍有著樹輪般的細紋,但是圓潤的五官組合又添了一分淡淡的孩子氣。我無法從她的長相或語調判斷她的年齡,又不好意思詢問,便試著消抹自己內心的困惑。過了一會兒,年輕情侶做好晚餐,也在我們對面坐下,加入我們的聊天。他們的晚餐十分豐盛,一大盤肉排、煎馬鈴薯加肉汁和生菜沙拉還不夠,眼前還放了一大包家庭號的洋芋片,漂亮活潑的女孩一邊興奮地聊著他們兩人今天爬山的驚險,一邊把自己盤裡剩下的菜撥到男友的盤裡,然後開始不斷地往袋裡掏洋芋片吃。
        我突然覺得自己的晚餐顯得有點寒酸。但是再想想,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來湖區的時候,可是靠著一大條吐司、果醬和奶油過了一個禮拜的,現在這樣已經可以算「升級」了。
        印度女人吃完飯,把碗盤洗好,跟我們道別,說她想在日落前先去外頭轉一圈。這裡夏天到晚上十點才天黑,所以還有幾個小時可以散步。我跟年輕情侶又繼續聊了幾分鐘。他們已經爬了一整天的山,筋疲力竭,所以打算晚上在青年旅館喝點小酒休息。我下午坐公車來到巴特迷爾前只走了四個小時,還不覺得累,所以和他們道別後也決定去湖邊走走。天氣看起來有點陰暗,仿佛隨時會下雨,所以我帶了把傘。


        我才剛走出青年旅館沒幾步路,就聽見一個熟悉的聲音。
        「嘿!等我一下!」我停住腳,尋著聲音的來源望去,原來剛才的印度女人還沒走。她正在青年旅館前的碎石地停車場,從小客車後車廂拿出一些東西後立刻小跑向我,此時我才發現她上半身穿著防雨風衣,雙肩背了個攝影背包,已經用內建式防雨袋密實地包好,一手並拿著伸縮腳架。我突然覺得自己身上的配備有點可笑。
        「妳沒跟我說過妳是個專業攝影師!」我吃驚地說。
        「噢,這只是我的嗜好而已。」她微笑道:「走吧!」她自然地說,仿佛我們已是熟識的朋友般。
        其實我們連彼此的名字都還不知道。    
        「我如果跟著妳走,就不用擔心迷路了吧!」我已經自己旅行了幾天,很高興有人作伴。
        「那是當然的了。我對這裡非常熟悉。」
        我們就這樣並著肩沿著石板圍牆走下坡。我並沒有問她要去哪裡,但是巴特迷爾附近一帶十分荒涼,可以健行的區域主要只有一個巴特迷爾湖和與其相通的克朗莫克湖(Crummock Water),所以我知道我們正往湖的方向走去。
        我思念許久的湖。
        「今天天氣不好,所以可能照出來的景色也比較不漂亮。」她說。
        「但湖區就是這樣啊,經常下雨。」我每次來湖區,總避不了這樣的天氣。然而,縱使下起雨來,也通常只是綿綿細細,下下停停,暖而不燙的陽光時現時隱。這種令英國人嘆息的天氣,對於在亞熱帶國家長大的我來說,其實是再舒服雅致不過了。


        我們經過附近一帶僅有的兩家小咖啡店,一家旅館和一家酒吧,穿越了點綴著綿羊的翠綠牧場,打開又關起了幾個木製柵欄後,終於來到了巴特迷爾湖畔。
        我朝思暮想的巴特迷爾。
                                                 
        幾個禮拜前,我正在為八天的英格蘭之旅計劃行程時,好友K問我準備去哪裡。我說我還不確定,但是一定會回伯明罕看老師,然後到湖區待幾天。
        「又去湖區?妳不是去過了好幾次嗎?」K說。
        聽K這麼一說,我也對自己有點懊惱起來。K熱愛旅遊,跑遍世界幾十國,我也經常希望自己有能像她一樣輝煌的旅遊史,但是我在英國唸音樂系的三年裡,除了待在琴房練琴外,每年放暑假總愛往湖區跑。
       「確實是去過了好幾次,可是我只要想起湖區,就會產生一種鄉愁似的感覺⋯⋯」我說:「但是既然我不是在湖區長大的,也不知道這能不能稱為鄉愁。總之,我很想回去看看⋯⋯」
        然後,仿佛像猜測到K接下來會說什麼般,我繼續為自己的想法辯護:「當然,我也知道英國有很多其它我還沒去過的、更美的景點,我以前跟妳去瑞士時也看過比湖區更美的湖,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從來沒有像愛湖區一樣這麼愛過一個地方。難道旅行的目的只是在搜集景點嗎?」


                                                                   
        我和印度女人站在巴特迷爾湖畔,四周環繞著霧氣彌漫的山丘。碧綠的湖水下,淺褐色的石礫清晰可見。
        「真奇怪。我只要站在這裡,便仿佛可以感覺到十多年自己上一次來這裡時在想著什麼⋯⋯」我說。我並沒有告訴她更多細節。畢竟我們只是擦身而過的旅人而已。
        孤獨、苦悶、悲傷、挫敗、惶恐、困惑⋯⋯那些再尋常不過的年少情愁。
        「我第一次來湖區的時候,連一支相機都沒有。本來沒想要帶相機,但是一位朋友堅持要借我,說出外旅遊總該照點照片。」我又說。
        「後來妳帶了嗎?」印度女人問。
        「帶了,而且還不小心掉在火車站。所幸被好心的路人撿到,送到失物招領處,我才領了回來。」我說:「現在想想,很慶幸當時有相機,所以照了一些照片留念⋯⋯當然也都只是隨便拍拍,沒什麼經典之作,但畢竟是我的回憶⋯⋯這次再回來,我決定好好帶一點回憶回去,所以才特別帶了單眼相機來拍。其實我平常不是很愛攝影,只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才正好有一台單眼相機。」
        我意識到自己開始陷入感傷裡,便試著轉移話題。
       「巴特迷爾是我在湖區最愛的湖。妳呢?」
       「巴森維特(Bassenthwaite)。」女人毫不猶豫地說。我突然感到有點失望。然而我在潛意識裡究竟期待什麼呢?這裡的湖太多了,而且我自己也非常清楚,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巴特迷爾並不是最美的湖。即使是過去幾次在湖區探險時,我自己也看過更美的湖。
        「噢,那棵樹不見了。」印度女人突然說。
        「什麼樹?」
        「湖的中心以前有一株很美的樹,很值得拍攝。」
        「是嗎?我一點也記不得。」我說,並且為此感到羞愧。嘴巴上說這是我最愛的湖,卻連如此顯眼的一棵樹都記不得。
        但是,老實說,我對湖區的具體記憶,就如同我對年少時期的記憶一般稀薄。經過十多年光陰的沖刷後,僅剩下片段的山丘、牧場、羊群、木柵、石牆、湖水、細雨、大霧和溼涼的樹沐與青草的氣味。我總共來過湖區三次,但是這幾次的記憶如同被翻土機翻攪過一般,我已經再也無法正確地拼出時序⋯⋯我在日落後的山裡迷路。我坐在公車站等許久的公車。我坐在山丘上吃吐司夾果醬。我想這麼永無止盡地走下去。我繞著巴特迷爾湖走一圈。我在大霧裡穿越羊群。我手裡拿著地圖又迷路了。我身邊什麼人都沒有⋯⋯到底哪一件事是先發生的呢?我真的記不得了。唯一記得的是,我每一次都是從伯明罕搭著火車來,住在青年旅館。我對於登山沒有太大的興趣,只喜歡拜訪這裡大大小小的湖。我總是拿著青年旅館給的手繪的健行步道地圖,像朝聖一般穿越必須經過的山丘與牧場後,沿著湖邊繞一圈。我所走的步道在湖區是屬於困難度較低的健行步道,但是我每天大概可以走八小時。就這樣拜訪了湖區三次後,這裡主要的湖我都叫得出名字,而且幾乎都造訪過。其中比較喜歡的幾個湖我至少去過兩次。
        「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喜歡湖區。這十多年來,一直很想念。」我說。
        「只要妳喜歡的話,這裡就是妳的家了。」印度女人回應。


        經過了十多年,當我再次站在巴特迷爾的湖畔,從同樣的角度望向湖對岸的山丘時,我自己甚至開始感到困惑:不過就是一個很普通的湖罷了不是嗎?沒有大湖的壯闊,也沒有山頂小湖的神秘,岸邊一排整齊的樹甚至有點人工感。難道是我在記憶裡把巴特迷爾美化了嗎?但是,只要站在這裡,我就隱約地感到一種無可言喻的憂傷,和湖水對我的召喚。我喜歡巴特迷爾的大小。從湖畔的一側望去,整個湖的形狀和對岸一覽無遺,而且沿著湖走一圈需要一兩個小時,正好足夠讓我整理思緒,又不至於久到讓整個行程成為負擔。沒有冷峻絢麗的美景,但卻是如此恬靜、親密而美好,仿佛時間在這裡靜止了一般。
        至少,我的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我忍不住在心裡嘆息:也許巴特迷爾真的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湖而已。也許所有的美都只是由於我對它的愛,而所有的愛都是出自它為我收藏的記憶⋯⋯
        「難道我在無意間把年少的自己遺留在這裡了?」我凝視著巴特迷爾的湖心思忖。

        不知何時開始下起綿綿小雨。印度女人已經戴上風衣的帽子,拉上鬆緊帶,我則撐起了雨傘。她在湖邊發現一棵頗上相的樹,於是撐開腳架,把背包裡的相機和濾光鏡一一架設起來,而我則在附近隨意照著石子、樹根和一些引起我回憶的小東西。
        「妳照相好快啊!」印度女人說。她的相機還沒準備好,我已經在周圍轉一圈回來了。
        「我只是隨便照照啊!大概也沒照出什麼好照片吧。」
        「等到我們回去旅館後,我沖杯熱茶給妳。」她笑瞇瞇地說。淋了點雨後我們兩人都有點冷。
        「我晚上喝茶會睡不著呢。」
        「那這樣吧,我明天早上跟後天早上都幫妳沖熱茶。」
        「好啊!不過那我們還得正好在同一時間在廚房碰面才行。」
        「嗯,如果正巧碰到了面的話。」雖然嘴巴上這麼說,但是我們兩人卻都沒有開口約早上碰面的時間。
        「噢,對了,萬一我們明後天碰不到面的話,可以告訴我妳的名字嗎?」
        「我叫馬亞。」
        「嗨馬亞,我是小莫⋯⋯妳說攝影是妳的嗜好,那麼妳平常的工作是什麼呢?」
        「喔,我是個心理醫師。」馬亞回答。
        我心裡升起一絲荒謬感。對她僵硬地笑了笑。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三十六歲

        今天是我的三十六歲生日。這一年我改變了許多,有許多感觸,有很多事想做,很多題材想寫,但是提筆後總是因為種種思緒而無法把文章寫完。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處在藝術創作上的危機或轉機,只知道我對很多事情的想法跟以往截然不同。從過去長期的脆弱憂鬱到現在的健康快樂,我的感激難以言喻。雖然路程艱辛,但是我走過來了。再過幾個小時就要準備出門與朋友聚餐,所以就來個簡短的生日感言吧!這一年學到的事__

        快樂的祕訣是感恩。
        成功的祕訣是熱情。
        愛自己。無條件地愛自己。
        睡覺一定要睡飽。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蕭邦圓舞曲六十四之一號__歡樂時光

   

         第一次學這支蕭邦圓舞曲六十四之一號是在十三歲左右。當時我對鋼琴老師說覺得這支曲子聽起來像是小狗追著自己的尾巴轉圈子,老師聽了十分驚訝,因為蕭邦確實就是想描繪女友喬治桑的小狗追著尾巴跑的樣子 (0:01~0:35以及1:09~1:42),所以這支曲子又別名為『小狗圓舞曲』。作曲家在曲子的開頭將幾個簡單的音符不斷重複(0:01~0:05),造成一種鮮明的『繞圈圈』的效果,因此雖然當時的我只是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鋼琴學生,也能直覺地感受到作曲家想描繪的畫面。    
   隔了二十年再彈這支曲子,除了同樣的小狗追尾巴的意象外,我在曲子中段還可以感覺到小狗跑累了,一定要暫時放鬆休息一下(0:35~1:03),所以開始比較慢地四處走動,然後彷彿不知道看見窗外甚麼奇異的景象,輕吠幾聲後(0:51 ~0:57),又自得其樂地開始追尾巴的遊戲(1:09~1.42)。從跑動的速度和狗叫聲的音量和音高,可以推測出這是一支小型犬。全曲的氣氛歡樂,彷彿是小狗,又彷彿是作曲家的情緒。
   如果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我覺得自己這個現場演奏版本稍微偏快了些。根據統計(註)一般的演奏速度是一分半到兩分半間。我這個演奏版本大約彈了一分四十秒,而我個人認為最適合的速度應該是全曲一分五十秒左右,因為覺得蕭邦原本想要呈現的是『可愛的小狗』而非『瘋狂的小狗』。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稍微偏快的演奏更能呈現歡樂的情緒,而且有一種『荒謬得可愛』的卡通感,所以或許也並非不可?只要所有音符都還能清晰地聽到,該處理的音樂性也有處理到就好。我之所以決定分享這個演奏版本,一方面是因為是現場錄影,比較有生命力,而且我在演奏的當下正好非常開心,就像是滿滿的歡樂要溢出來時會想要去操場用最快的速度跑十圈的感覺,所以希望這個演奏版本能將這種歡樂感傳達給聽眾。   
   順帶一提,演奏當時我有三個聽眾__兩位朋友安琪拉、項楷,和他們的約克夏犬(Yorkshire Terrier)芙洛依。當時窗外在下雨,所以這支錄音在音質上稍微受到了背景雜音的干擾。演奏前我想到芙洛依,心裡突然產生一種奇妙的感覺,彷彿這支曲子的主角就是像她這樣特別容易興奮的約克夏。我想到自己這輩子竟然有機會彈小狗圓舞曲給真的小狗聽眾,忍不住邊彈邊微笑。不過,芙洛依似乎沒有意識到這支曲子與她的關聯,在我演奏期間表現良好,一聲也沒有吠叫,也因此我才有機會將這個演奏版本呈現給大家。
   現場演奏是一種演奏家與聽眾的集體經驗,透過在同樣的時間和空間經驗同樣的音樂,而產生同樣的記憶。我相信即使是多年以後,我的朋友們依然會記得那個雨夜,芙洛依窩在安琪拉腿上,與主人一起聽小狗圓舞曲的畫面。


註、 ^ Frédéric Chopin; Joseph Banowetz (1 October 2000). Piano works. Alfred Music Publishing. p. 6. ISBN 978-0-7692-9854-2. Retrieved 2 October 2010.

你也可以聽懂古典樂__從演奏版本比較的角度談古典樂賞析入門


        你是否喜歡古典樂,希望能更加深入地欣賞古典樂,但常常遺憾自己『聽不懂』,甚至因此覺得古典樂過於深奧、嚴肅、令人難以親近?
       我剛進音樂系的時候,也常常有類似的擔憂。我雖然很小就開始彈琴,但不是科班訓練出身,平日沒有聽古典樂的習慣,也幾乎沒有聽過什麼鋼琴演奏會。因為這樣,進音樂系以前,我在心裡無數次地自問:
        『妳一點也不懂音樂,真的能念音樂系嗎?』
        『妳真的愛音樂嗎?如果愛的話,為什麼平常不聽古典樂?』

只要聽了有感覺,就已經聽懂一半了 
        我原本天真地以為,只要在音樂院打滾幾年後,就可以找到解答__我所指的是黑白兩分的,從『完全不懂』到『完全懂』,或是從『不確定愛不愛』到『堅定不移的愛』,那樣的蛻變。我原本的幻想是,只要念了音樂系,學學音樂史以及音樂理論,就可以完全聽懂什麼是好的音樂,但是最後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念了音樂系之後,我對古典樂的認識和感受,並沒有極端的轉變,而其實只是把原先的根基、稟賦加深加廣,有如把黯淡的寶石拋光的過程一樣,而且雖然學了音樂分析,我現在在欣賞古典樂時也通常不會一邊聽,一邊生硬地用理性思考:『這個片段之所以令人覺得揪心是因為大調突然轉小調,然後再來一個沒有解決的減七和絃。』因為音樂分析是理論家跟作曲家的責任。作為音樂欣賞者,我們的責任是享受音樂之美,讓音樂帶領我們的靈魂上山下海,體會抽象的情緒和感官經驗,所以我現在對於古典樂欣賞的看法是:『只要聽了有感覺,就已經懂了一半了。』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更具體地說,我從十幾歲還只是個業餘鋼琴學生時,到現在成為專業的鋼琴家,在聽同樣的樂曲時大致上的感覺其實一直很接近,只是把本來既有的感受的敏銳度加強,感受到的深度加深。我學古典樂專業之前和之後聆聽古典樂的感覺如果用影像來比喻的話,有點像是之前看電影時的影像可能是平面的,但是之後看起來則像在看 3D ,什麼東西看起來都是立體的,而且能看到比較多細節,所以現在我聽古典樂就好像是戴著『3D耳機』在聽。

水月的靜物畫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古典樂的賞析可以從兩個角度切入:作曲家的角度,以及詮釋者(指揮家或演奏家)的角度。由於我的專業是鋼琴演奏,這篇文章的重點會稍微著重在詮釋者的角度。

       我們在欣賞古典樂的時候,追求的是什麼?換句話說,為什麼要聽古典樂?
       音樂的功能與其他形式的藝術一樣,是一種對於美、情感、意識形態的表達,對神性以及永恆的追求。藝術家創作的目的在於激發起藝術欣賞者內心同樣的感受與思維。文學屬於最具象的藝術形態之一,由於作家可以使用語言具體地表達他的想法和情感,讀者可以從意識的層面瞭解作家、與作家產生共鳴。繪畫和攝影從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空間的藝術,但其實是一種強制將時間的切面冷凍、凝結後所產生的『瞬間空間記憶』。舉例來說,當我們凝視著一幅鮮美多汁的靜物水果畫時,我們看見的不是這盆水果之後隨著時間腐爛的過程,而是水果被畫家保存在畫布上那個瞬間的生命。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是在限量的時間裡表達不同的抽象情感和畫面。與繪畫不同的是,我們可以花上半小時凝視一幅畫,以換取畫家想要詮釋的瞬間,然而時間在音樂裡卻私毫不留情。一支五分鐘的曲子,五分鐘聽完後就結束了,無論聽眾在音樂發生的過程中有沒有『聽懂』,都必須結束,如果想要再有一次類似的音樂經驗,便必須再度投入同樣的時間。
        錄音技術是二十一世紀音樂欣賞者的一大福音。在錄音技術發明之前,要聽音樂一定要聽現場演奏。雖然錄音比不上現場演奏,但是如果沒有錄音技術的發明,許多珍貴的早期演奏家的音樂詮釋也就無法保存下來。此外,錄音的方便性高,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只要有音樂播放器,便可以隨時欣賞。

德拉克(Delacroix)的蕭邦畫像

版本比較的重要性 
         無論是現場演奏或是錄音,我進入音樂系之前的古典樂聆聽經驗不但十分貧瘠,而且對我少有衝擊,頂多是聽到了旋律優美的鋼琴曲時自己會想要彈奏。現在再回頭看,我意識到自己過去之所以對多數的古典樂『沒感覺』,或是覺得『聽不懂』,除了聽過的曲目不適合我以外,另外有一個很大的因素是演奏家的緣故。
        演奏家之於古典樂賞析的重要性就有如導遊之於異地旅行的重要性。古典樂是一門非常抽象的藝術,而且作曲家在譜曲時有許多精細處無法在樂譜上表達出來,因此,如果一位演奏家對樂曲透徹地瞭解和熱愛,並且能夠如魚得水般,自由地透過演奏將作品的精髓呈現出來,那便是聽眾至大的幸福。這就好像一個傑出的導遊不但能帶領遊客參觀知名的景點,還會知道哪條大街小巷有獨特的咖啡店一樣,傑出的演奏家能夠從不同的角度詮釋樂曲,為聽眾帶來新的感動。
      我第一次聽古典樂受到不可思議的感動是在二十一歲,進入音樂系前幾個月,聽的樂曲是狄努・李帕蒂(Dinu Lipatti)演奏的蕭邦鋼琴奏鳴曲第三號,第三樂章(Largo)。在炫技快板的第一與第二樂章結束後,演奏的音量和速度突然極端地跌宕,進入一種有如昏暗的月夜般的奇異境界。我還記得,當時原本躺在床上的我,因為音量突然降低太多,想要聽清楚些,而特地從床上坐起來把手提音響的音量大幅地向上調整。而後,一時之間,我還來不及解析自己的感受,便已煞然淚流不止。我一邊流淚,心裡卻欣喜萬分,因為模模糊糊地覺得自己好像突然『聽懂』了什麼,而且慶幸自己原來不是真的對音樂『沒感覺』。當時的我雖然對古典樂的曲式、合聲和其他的作曲機制還不熟悉,但是卻能在李帕蒂的演奏裡聽見一種深刻的愛與接納,透過抽象的音樂把我籠罩在內。這種情感的傳遞方式即使是對今日的我而言依然是一種神秘經驗,難以用理性解析。演奏家在演奏當下的情感經驗,真的能夠從潛意識的層面毫無阻礙地傳達給聽眾嗎?我確實如此相信。
        蕭邦是我從小最喜歡的作曲家,因此我之前必然聽過他的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但是一直要到聽過李帕蒂的錄音之後,我對這支奏鳴曲才開始有深刻的印象。這個經驗令我首度意識到演奏家在古典音樂賞析裡的重要角色,而我在進入音樂院,開始大量地比較不同演奏家對同樣樂曲的詮釋之後,也更加肯定這個觀點。

photo curtesy of John Humphreys約漢與艾倫・席勒(Allan Schiller)

不同的聽眾有不同的期待 
        不同的聽眾在音樂裡所追尋的是不同的經驗,因此也會下意識地受到不同演奏家的吸引。有一回,我和鋼琴教授約翰聊起古典樂演奏的功能性,他認為至上的演奏應該要能誘惑(to seduce)、激發,而我的看法則是要能撫慰(to calm)聽眾。我還記得在與約翰學琴的三年裡,他曾經許多次忍不住興奮地與我分享他熱愛的炫技演奏曲,而我長期以來在古典樂裡所追尋的,則是一種寧靜,是一種在慢速的音符與音符之間的無聲裡聽見的永恆。在李帕蒂之後,我還有一次類似的動人的聆聽經驗,是許納貝爾(Artur Schnabel)演奏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三十二號(Sonata Op. 111)第二樂章,也是慢板。這個樂章的後半段有好幾分鐘的顫音,我稱之為『通往天堂的階梯』。許納貝爾的演奏技巧雖然經常受到批評,但是對我而言他超凡的音樂性遠遠彌補了技術上的瑕疵。

 寧可少而精,不要多而鬆
        一般古典樂聆聽者在入門時所犯的錯誤是求廣不求精,亦即只要聽說什麼曲子有名就跟著聽什麼曲子,或甚至直接買一套『著名古典音樂全集』的CD,想要囫圇吞棗地記得什麼作曲家寫了什麼曲子,旋律怎麼哼,如此在與朋友交談時才方便炫耀兩句:『這是貝多芬交響樂,我聽過!』
       這樣的想法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如果天性喜歡愛情小說的讀者不會硬生生地去讀科幻小說 ,那為什麼我們在欣賞古典樂時,會期望自己什麼都要知道、都要去聽呢?很多時候,正是因為強迫自己什麼都要吸收一點,才會令人覺得古典樂深奧無趣。如果真的不知道從何下手,又希望日後能更進一步地享受古典樂之美的話,我的建議是首先廣泛地涉獵不同風格和不同作曲家的樂曲,而後再對任何聽了比較有感覺的曲子進行版本比較,這就好像我們在建立對食物的品味時,首先會甚麼都試吃一點,然後如果喜歡麻婆豆腐,以後便會在不同的餐廳點麻婆豆腐,久而久之,建立起對麻婆豆腐的品味後,便會知道這道菜應該要加多少蔥薑蒜才能滿足自己的味蕾。
        不同的聆聽者對古典樂有不同的敏銳度和不同的熱忱,我在練習聆聽、彈奏古典樂將近三十年後,才發現自己是屬於非常挑剔專一的聆聽者,寧可不聽古典樂,也不願意聽自己不喜歡的古典樂,但是我知道許多古典樂演奏家和愛樂者對不同風格樂曲的接受和愛好度極高,這都是天性的差異,而沒有對錯的問題。我在聽了一百支曲子後,也許只有三五支非常喜歡,其他那九十幾支曲子對我而言都是淡而無味,過耳即忘,但是我所喜歡的每一支曲子都像難得的珍寶般,能帶給我極大的快樂。
        如何知道自己對一支曲子有感覺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與樂器練習的過程一樣,作為古典樂欣賞者,隨著聆聽經驗的增加,對樂曲細節的敏銳度也會逐漸增加,所以對初級的古典樂聆聽者而言,只要有任何身體上或情感上的反應,通常都是好的,因為這是一個敏銳度的指標。除了流淚外(對我依然算是十分罕有的現象),我聽到覺得很感動的曲子時會發冷顫或起雞皮疙瘩,或是在情緒上有直接的感應,也有曾經聽到『忘神』的經驗,仿佛不知道時間過了多久。除此以外,不少聆聽者會產生內在視覺感,彷彿可以看到影像般。也有些人甚至會產生內在嗅覺或味覺。當我在聆聽杜普蕾 (Jacqueline de Pre) 演奏的艾爾加協奏曲(Elgar Cello Concerto)最後一次錄音的第一樂章開頭獨奏時,曾經會仿佛感受到演奏家和作曲家的痛苦般,心臟有微弱的疼痛的反應。



沒有對錯,只有敏銳度的差異 
        找到喜歡的曲子後,接下來就是進行版本比較。我一般在進行版本比較時,會聆聽至少十個不同演奏者__基本上,只要是市面上找得到的錄音版本,我都會盡量找來聽,如果有現場演奏那就更好。這些版本不一定需要是名家版本。有些時候,如果聆聽演奏品質參差不齊的版本,反而更能讓人感受到『傑出的詮釋』和『平庸的詮釋』之間的對比。如果能夠一邊讀譜一邊聽,自然最能迅速地深入理解,但是如果不會演奏或讀譜,對古典樂作曲理論又不懂的話也無妨,只要專注在音色、音量和速度上的差異即可。
        在做版本比較的時候,我的建議是不要去思考演奏家是否有名,而是把專注在哪一個版本能夠帶來最強烈的感動。我聽過最傑出的演奏家劣質的演奏,也聽過年輕的學生令人驚艷的詮釋。在最初開始練習做版本比較的時候,如果選擇的曲目是自己喜歡的,有可能不管聽哪一個版本都喜歡,也聽不出差異,但是如果反覆聆聽,甚至經過幾年後再聆聽同樣的版本,便會逐漸地聽出差異,也可能開始對不同的版本產生好惡之分。如果說你已經進步到可能會喜歡演奏家A所演奏的第一樂章的速度,但是偏好演奏家B在第二樂章的音色,或甚至特別覺得哪一個版本在曲中哪一個段落的處理深得你心,那就表示你對這支樂曲已經開始有自己的詮釋和想法。
        無論是初級者或是行家,對於演奏詮釋的感受都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對樂曲的敏銳度的差別。今天聽了不喜歡的版本,過了幾年再聽,也有可能突然改變想法,因為雖然音樂沒有改變,但是人會改變、成長。我十幾歲聽蕭邦名家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彈蕭邦時,始終覺得張力不夠,在情感的處理上太清淡,但是過了三十歲以後,終於開始欣賞這種清淡之美。
        對我而言,當聽到一個我真正熱愛的『完美』的演奏版本時,我的身心感受會非常順暢,仿佛在每一個細微的瞬間,都可以跟著演奏家同步呼吸,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嘆息。偶爾,也會有些演奏家的強烈風格完全超乎我想像之外,令我驚嘆。舉例來說,霍洛維茲 (Vladimir Horowitz)的鋼琴演奏以多變的音色、超凡的技巧和野性著稱,是浪漫派演奏名家裡的『魔術師』;而以彈奏巴哈出名的鋼琴怪傑顧爾德(Glenn Gould)則具有超乎凡人的經準節奏和聲部處理,乾淨輕巧的斷奏音有水珠般的透明感。這兩位演奏家的演奏風格是屬於對初級者而言較為容易分辨的,只要做過版本比較,便能夠清晰地聽出來。

親身參與音樂 
         除了多聽、多比較不同的演奏版本外,另一個促進古典樂賞析能力的要訣(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親身參與__學習演奏樂器以及閱讀五線譜。
        雖然缺乏演奏能力的聆聽者不見得無法成為古典樂賞析行家, 但是演奏和讀譜的能力對於古典樂賞析有直接裨益之事實是毫無疑問的。演奏和讀譜的能力越高,在樂譜上能讀到的細節自然也就越多。除此以外,由於演奏的訓練需要大量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裡也自然地把聽力訓練得更加精細。舉例來說,我在接受專業的音樂訓練、開始大量練琴之前,不只是在演奏上,耳朵所能分辨的音量的層次也只有弱音與強音的差異,但是在長期的專業訓練之後,弱音裡逐漸可以開始聽見極弱音、弱弱音、微弱音、中弱音,在強音的部份也會有不同的層次。
       我之所以鼓勵愛樂者親身參與音樂的另一個原因,除了能夠更直接地瞭解樂曲的運作機制外,還有彈奏音樂所帶來的快樂。聆聽名家完美的演奏時所帶來的感動無論再強烈,也比不上自己破爛地彈上同樣一支樂曲的十分之一的感動。這就好像無論閱讀多少本偉大完美的愛情小說,也比不上親身談場戀愛一樣。即使是演奏能力不夠,只要是可以彈奏自己鍾愛的樂曲的十分之一,所得到的快樂也就已經相當於單純地聆聽了。我還記得自己青少年時期,演奏能力還不足的時候,曾經因為喜歡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而在鋼琴上把慢板的主題旋律胡亂地彈奏了不知道多少遍。現在回想起來,當時一定彈得很糟,但是我喜歡彈奏依然勝過聽錄音,因為在彈奏的當下,我覺得自己的全副身心都沉浸在音樂裡,很快樂,很享受。

        在文章的最末,讓我談談最後一個問題:學習樂器有沒有年齡的限制?      
        答案是:沒有。
        只要你學習樂器的動機不是為了要成為專業演奏家,學樂器完全沒有年齡的限制。雖然兒童在技巧的發展上學習較為迅速,但是成人對音樂性的理解度也通常比兒童成熟。在樂器的選擇上,如果個人沒有特殊的偏好的話,鋼琴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因為容易上手,而且鋼琴的音域包含了所有的古典樂器,又可以同時處理和絃和旋律。   
        我唯一的建議是,如果想學樂器,不要等。如果你今天覺得自己年紀太大,明天的你只會比今天的自己年紀更大。

========================================

後記:古典音樂的意涵與美博大精深, 在短短幾千字內無法盡數。這篇文章是我為接下來一系列古典音樂文章所作的開頭,先把我覺得比較重要的幾點粗淺地介紹,許多不夠詳盡的地方(例如對於幾位演奏家的評論)之後會在獨立的篇章裡再作詳細的說明。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在部落格右上方填入email,訂閱最新文章,或是加入我的臉書粉絲頁。
如果對這篇文章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對新文章的主題有任何的想法或建議,也歡迎留言!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我的第一副手工耳環

        和許多人不同的是,我雖然經常沉陷在回憶裡,卻鮮少對自己過去的決定感到懊悔。我相信自己在人生裡的每一個階段都盡了力地,以自己當時最佳的心智狀態謹慎地作決定,無論在我的過去發生了甚麼事,都是為了塑造今天的自己更成熟的靈性,因而這些事件都是必然發生、不可改的。儘管有這樣的信念,我依然喜歡回頭看自己走過的人生旅程,搜尋記憶裡的細節,並試圖瞭解命運對我的安排。
        舉例來說,雖然我真正開始迷上首飾製作是要等到來美國以後,但是嚴格地說起來,我第一次受到線纏首飾的吸引,應當要追溯到二OO三年,我還在英國念大學音樂系的時候。當時我獨自一人去倫敦旅遊,在一個以賣廉價衣物和舊貨出名的大型露天跳蚤市場閒逛,突然受到一個攤位的吸引。攤子很小,桌上有一個立起來的展示架,架上掛滿了手工耳環,是以鋼線塑造出不同的造型,然後上面串了不同色彩和大小的玻璃珠。現在再回想起來,那大概也是我對國外的手工首飾攤位的第一次記憶吧。
        我自幼便喜歡製作手工藝品,所以每次只要看到手工藝攤販,就像受到超大磁鐵的吸引一樣,完全失去自我控制,這次也不例外。跳蚤市場裡雖然人很多,但是這個首飾攤生意冷清,只有我一個顧客,所以本來坐在帳篷裡的手工藝家一看到我靠近,便很高興地站起來跟我打招呼。他是一個膚色黝黑的中年男人,落腮鬍泛白,看上去年約五六十歲。
『這些都是你作的嗎?』我藏不住語氣裡的興奮。
『是啊是啊!妳這裡看到的全部都是我作的。』
        我目不轉睛地盯著架上幾十款不同設計的耳環,差點沒被心裡莫名其妙的歡樂給淹死。我從來不知道原來首飾可以用金屬線作結構,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形狀,再配上可愛的彩色玻璃珠,這比一般店裡賣的流行首飾漂亮多了。我突然對眼前這位手工藝家充滿了崇拜之情。
可能是因為我在攤子前面看了太久,又一直沒有挑選自己想要的款式,手工藝家說:『如果妳心裡有想要甚麼特殊的設計,我也可以幫妳作。』
『真的嗎?』此言正中我心也:『那珠子也可以挑嗎?』
『當然啦!這些都可以讓妳挑。』他從桌子下方拿出一個塑膠整理盒,裡面分成許多格,每隔裝了不同顏色的玻璃珠子。
        我埋著頭在塑膠盒裡挑了老半天,最後選了幾顆紫色的玻璃珠,請他幫我作成耳環。他從工具箱裡拿出幾支小鉗子和一捲鋼線,我看著那指甲縫充滿污垢的雙手靈巧地把玻璃珠串上鋼線,用鉗子迅速地左扭又扭地把鋼線塑形,然後再用鋼線製作耳鈎,感到很神奇。不到幾分鐘的時間,他便完成了一副耳環。

        這是我擁有的第一副手工耳環,花了我十元英鎊。回到宿舍後,我突然想到抽屜裡有兩顆一直珍藏著的圓形的紫水晶的小墜子,覺得如果把它們加在新耳環的下緣應該很好看。我沒有任何工具,便用指甲硬把水晶墜子上的小金屬環撥開,串上耳環後再合起來。如此,我的紫水晶墜便掛在耳環下方,隨著耳環自由地擺動。
        現在再回頭看,這其實是我設計的第一副耳環。但是,如果命運之神對那天的我說『五年以後妳將會成為一個專職銀飾設計師,並且將經營一個成功的網站。』我鐵定會嗤之以鼻。當時的我雖然對未來有種種的憧憬,但是『設計首飾』這件事從來就沒有在我的人生藍圖裡。我只是個傻傻的音樂系學生,不但從來就沒有在網路上買東西的經驗,而且也不知道怎麼製作首飾。雖然我很喜歡這副手工耳環,但是對當時的我來說,與這位手工藝家的偶遇就像人生裡其他任何一個充滿美好陽光的日子一樣,雖令人喜悅,卻也容易遺忘。
        我在英國拿到大學學位後,來到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音樂院攻讀碩士。音樂院的生活很單純,除了練琴以外,我平日的嗜好就是逛書店和手工藝材料行。我買了一本關於首飾製作的教學書,書裡包含了軟陶 (polymer clay)、串珠子、纏銀線等種種不同的手工首飾媒介。我在嘗試了幾種自己比較喜歡的媒介後,突然發現了自己具有製作線纏首飾的天份,每當我拿起小鉗子操弄金屬線(這時還剛起步,所以使用的是鍍銀的銅線)時,感覺就像拿著筆在畫圖般自然。書裡教導的步驟不多,但我彷彿具有不學自通的能力般,只要學了一個技巧,便可以產生出十種應用的方式。這時的我,再度回想起之前在倫敦看著手工藝家幫我製作耳環的那一幕時,心中不禁萌生一種不可思議感__才不過一年多前,曾經在我眼裡看起來覺得那麼困難,有如魔術般的技藝,結果我竟然在短短的時間裡便學起來了。這一切只因為我不經意地買了一本書和一套鉗子。
        雖然當時的我對於首飾設計充滿狂熱,且從剛起步時便知道自己的手工很細緻,但是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具有卓越的設計理念,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成為專職的銀飾設計師,所以日後在Ebay以及Etsy經營成功,對我而言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我常自問,人生是不是就是這樣的?一顆種子並不知道自己將在未來長成甚麼樹,但是只要接受了適當的陽光和雨露,再給予時間,生命的秘密最終必將自行展現。